叉車租賃
在國外流行著這樣一句話:明智的企業家決不會將大量的現金沉淀到固定資產的投資中去,資金只有在流動中增值,固定資產只有通過使用(而非擁有)才能創造利潤。國外工程機械、飛機船舶、各種車輛、醫療設備、通訊和信息設備等,60%以上是通過租賃方式銷售的,而我國租賃滲透率(租賃在所有設備投資中所占比例)只有1%。
2004年中國國際租賃展暨租賃業峰會在上海舉行時,通用電氣、卡特彼勒、英格索蘭、英國亞力克、香港新利恒來等著名跨國制造廠商和租賃公司,派出強勢陣容參展。在所參展商中,70%是外商獨資或合資企業,國內企業鮮見蹤影。據上海市租賃行業協會的有關人士稱,協會曾多方邀請上海本地最大的一家設備制造企業參展,對方卻說,“我們的產品賣得不錯,何必參加什么租賃展?”面對中國租賃“富礦”,跨國公司“眼紅”了,但國有企業多數還沒有“醒”。
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長夏斌指出:“國有企業對現代租賃的功能和作用缺乏起碼的理解和認識,更談不上產業發展的危機感和緊迫感?!?BR>北京某叉車租賃公司總經理南玉祥對此也深有感觸。作為北京叉車租賃市場為數不多的民營正規軍,南經理的公司主要致力于豐田、力至優、小松、日產等日本進口二手叉車的租賃業務。雖然公司業務開展的不錯,但這其中還是讓人依稀覺得春寒料峭。市場上的承租企業多數還是合資或外商獨資企業,國內企業尤其是一些中小企業盡管多數不再抱著“能手抬就手抬”的陳腐觀念,開始逐漸加大了叉車等工程機械的投入,但卻守著“租不如買”的觀點依然不放,能買則買。有的企業甚至寧愿花巨資買來一些大型設備卻長期閑置,造成企業固定資產過高,加大了生產成本,實際上成了企業的負擔。而叉車租賃的形式也多是經營租賃,融資租賃少之又少。
租賃意識不深入、理財觀念不建立、“租不如買”的習慣性思維作怪,這些必將阻礙叉車租賃業的發展。而實際上叉車租賃業真正發展起來以后,對租賃公司、承租企業來說應該是雙贏的。